•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混灰机械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 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大学校长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30 16:02:10   浏览次数:512  发布人:ca09****  IP:125.64.47.***  评论:0
    导读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刊】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期特刊邀请部分大学校长同时也是两院院士撰文,结合高校实际,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谈学习体会和落实举措。以人才支撑成渝经济建设王树新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庆大学校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作为国家布局在重庆的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刊】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期特刊邀请部分大学校长同时也是两院院士撰文,结合高校实际,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谈学习体会和落实举措。

    以人才支撑成渝经济建设

    王树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庆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作为国家布局在重庆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关键要充分发挥大学职能作用和综合优势,为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培养、汇聚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方面,要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近年来,重庆大学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实施《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持续提升综合育人水平和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工科优势,积极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在国内率先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分类界限,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试点,构建“本研一体”的一流新工科教育和科创平台,大力培养具有设计思维、工程思维和系统思维的创新领军人才。随着学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首批试点高校,接下来,我们将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需求,以解决更多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问题为导向,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努力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拔尖创新人才资源。

    另一方面,要持续汇聚顶尖优秀人才。近年来,重庆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制定出台“3+7”人事人才制度政策,构建起“四层次七类别”人才引育金字塔,形成多层次、系统性的人才队伍发展体系,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和氛围。2019年至今,引进专任教师732人,培育各类国家级人才126人次。同时,在重庆市政府的资助下,重庆大学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录用博士后青年人才1290人。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用好这些政策举措,通过持续优化学校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不断推动改善重庆高端人才的整体配置,增强城市的创新活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了一体化部署,强调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寄予了更大期望,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站位定位,切实增强“国家队”意识,更好地担当起“国家队”使命。

    从建校的第一天起,重庆大学就把人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培养人才、汇聚人才作为学校最核心的职能,始终以培养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为己任,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4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超过一半的人留在我国西南五省市就业创业,为西南地区尤其是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面向未来,重庆大学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心怀“国之大者”,抢抓机遇,守正创新,奋勇前行,突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度融入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高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为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塑造学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严纯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兰州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列为专章进行整体论述、统筹部署,进一步彰显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高度重视、深度关切。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为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学科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厚植创新发展根基,激活基础学科新活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要遵循学科自身规律、把握总体发展趋势,不断夯实基础学科的传统优势和科学内涵,提升其对解决深层次基础理论问题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适度给予政策性倾斜,加强对基础学科建设的持续投入,集中精力开展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深度研究。聚焦区域协同、环境匹配、特色优势等因素,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建设一批赋能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的大科学装置和重点研究平台,重点围绕能够形成和引领未来新技术方向和新产业生长点的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问题进行攻关,着力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的科学问题。

    二是把握原始创新关键,塑造新兴学科新动能。加强新兴学科建设要及时探索构建新兴学科体系、学科标准和学科团队,逐步形成科学严谨的学科发展内在逻辑,找到学科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面向重大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重大需求,推进学科前沿布局和机制创新,不断建立健全适应新兴学科发展的评价体系,激发新兴学科主体的内在活力。推动学科、平台、人才队伍一体化建设,以重大科研项目平台为牵引,不拘一格汇聚人才,激励科研人员迸发创新性创造性思维火花,源源不断地为学科建设注入原生动力。

    三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打造交叉学科新优势。建设交叉学科、推进交叉研究要聚焦“四个面向”,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要、最急迫的问题去。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聚力量、精准发力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完善跨学科科研模式,加强有组织的交叉学科研究工作,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交叉学科。推动交叉学科组织创新,打破学科壁垒,破除思维惯性,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甚至院系组织体系,塑造学科交叉研究的良好氛围,引导和鼓励文理医工农深度交叉、基础与应用深度融合、横向与纵向深度互鉴、科研成果与咨政智库深度转化、国内国际深度合作,不断促进交叉学科成长。

    欣逢盛世,奋楫扬帆。兰州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坚持“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学科发展总思路,以现有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持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超前谋划布局战略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方向,不断推动学科换挡升级,建设“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以实际行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

    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夏长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工业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强国战略,并且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全党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备受鼓舞,同时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高校必须强化责任担当,坚决扛起历史使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学校要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天津工业大学抓住两轮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大机遇,践行“工科做强、理科做优、文科做精、医科做好”的发展思路,组建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卫生医学部,创建博雅书院、创新学院,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小班化互动式教学,建设新兴专业、辅修专业、微专业,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跨界”培养,形成了学科交叉专业融合育人新生态,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部治理体系,健全完善学部职能,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实现学科群、专业群集群发力,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要突出优势特色,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天津工业大学生于纺织、立于纺织、兴于纺织,多项科研成果打破国际垄断,被应用于重大疫情防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高科技产业。今后,学校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纺织未来技术,聚焦学科前沿领域,突出原始创新,争取在纺织相关领域和国家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学校坚持引育结合,形成引领驱动发展的人才优势。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第一资源,是驱动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天津工业大学持续推进“天工经纬人才工程”,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实现了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快速增长,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下一步,天津工业大学将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全链条育才、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的人才工作体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推进建制化科研范式变革

    张锁江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南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探索中国特色创新之路,大力推进建制化科研范式变革,构建“建制化团队—贯通式研发—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动能。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坚持“四个面向”,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有组织科研,形成建制化创新体系。聚焦碳中和、生命健康、粮食安全、电子信息材料等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核心领域,凝练课题,部署项目,组织攻关。发挥“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等优势,加强目标导向的有组织、体系化基础研究与“卡脖子”问题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为科技强国提供支撑。

    以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导向,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贯通式创新链条。进一步强化高校和科研机构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充分激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和产业化创新主力军的活力,积极打造“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一体化创新链条,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接力研发”模式向新型“协同攻关”模式转变,建立健全“高校+研究院+企业+资本”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的创新体系。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及中试基地建设,打造若干新技术综合示范区,打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加快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效能。

    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全力打造高水平建制化人才队伍。中兴业,须人杰,人才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支撑。要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人才“虹吸效应”,发挥首席科学家的引领作用,构建“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人才”引育体系。探索以卓越创新为核心的一流大学建设和科教产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原始创新,培养更多心系“国家事”、勇担“国家责”、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根据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的不同特点,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赋予创新人才科研选题、研究方案决定权及高度的资源调配权。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党的二十大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河南大学将抢抓“双一流”“双航母”叠加的历史机遇,锚定研究型综合性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发挥一流学科及综合交叉优势,强力推进建制化科研范式变革,形成从基础到应用的贯通式研发体系,深入实施“123人才强校工程”,打造中原地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与生态

    陈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南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近年来,江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部署新要求,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推进学科特色发展和交叉融合,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我校坚持“扬长补短”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拓宽学科发展路径,深化学科建设内涵,构建学科联动机制,打造一流学科生态。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2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构建“双核多轮驱动”的学科总体建设布局,通过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引领,促进一流学科之间、一流学科与支撑学科、学校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支撑和融合,实现各学科高质量协同发展。

    近十年来,学校依托特色学科,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在国家级人才团队的带动下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作为获奖成果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3名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校将创新链、培养链与产业链、需求链对接,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造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目前,学校已建成2.2万平方米的协同创新大楼,17家企业入驻,开创了“让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在大学里”的协同创新模式。

    我校瞄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部省市共建机遇,积极开展学科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和学科交叉规划。实施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高质量发展计划,在原有附属医院的基础上,今年新增4所三甲医院为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附属医院,促进无锡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坚持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结合地方产业优势,组建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形成若干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前沿学科方向,抢占学科未来发展制高点。

    同时,不断优化学科建设载体,着力构建推动学科创新、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氛围。为加强前沿交叉学科基础研究,成立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致力于食品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

    我校始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机遇,着力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等的建设,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打造信息类学科群,发挥学科集群优势,实现各学科协同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我们新使命新任务,学校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各项工作中,继续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布局与生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科技日报)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ca09****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hunk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