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党的十八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在角色定位、管理需求、发展趋势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支撑保障。鉴于此,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要求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推进数智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数智化转型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数字技术能够突破区域时空限制,具有高效、强大的数据汇聚能力和算力,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模式从切块式、片段化向协同式、整体性转变,不仅可以为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绿色发展绩效评价等提供依据,还能加强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构建起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达到高效、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效果,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支撑保障。
(二)开展数智化转型是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具体抓手
2024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5年,我国将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意见》明确,将通过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技术,基本完成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智能化改造,基本建立与数字化相适应的新一代监测技术体系,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及应用支撑基本实现全链条流程化、智能化,智慧监测全面推进。对标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目标要求,需要以科技赋能、数智转型为动力引擎,从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模式转变,以数智化转型加快推动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这是当下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开展数智化转型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手段
数智化转型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监测业务深度融合,对生态环境数据信息产品生产加工全链条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改造,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增强生产效能,切实提升感知网络、技术装备、业务支撑、质量监督、基础保障的现代化水平。在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程中,可通过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数智化技术,实现对污染状况的全面感知与精准预警,有效推动科学决策,为制定靶向治理方案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
推进数智化转型的实践探索
(一)聚焦核心业务,建立应用场景
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着力推动核心业务全面梳理、关键数据全面归集、重点领域全面覆盖,全面推进重庆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一是梳理治水、治气、治土、治废、生态环保督察、执法、应急等13个核心业务到最小颗粒度业务事项单元,编目形成可认知、可量化、标准化、市—区(县)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核心业务目录库。二是初步建成1个生态环保数据底座,实现数据全量归集、全面共享、全面赋能。基于全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最大共享,通过业务场景应用、技术推动催生海量实时化、多维度、高质量的新数据资源。三是以“巴渝治水”“巴渝治气”等业务应用,打造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的数字化闭环协同工作场景。
(二)打造区域中心,实现区域联动
重庆作为直辖市,带头开展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建设。一是承建西南地区及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数智化治理创新应用基地,旨在推动西南地区及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治理“精准化、智能化、协同化”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研究高地,为数字赋能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二是建设生态环境部成渝地区复杂地形大气污染成因与防控重点实验室,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复杂地形碳污同源智能监控体系、成渝地区复合污染成因及多污染物协同机理、复杂地形影响区域污碳协同策略及联防联控机制等研究。
(三)争做先锋示范,打造重庆辨识度
2024年起,重庆已经开始对地表水监测站点和空气监测站点进行数智化改造。对部分地表水监测站点进行了参数自动核查、复杂水体智能预处理、多元精准质控、AI助手语音交互、智能巡检等智能化升级;对部分空气监测站点进行智慧化站房升级,以实现“无人化”为目的,以运维、采样、监测自动化,人员异常行为识别、设备与试剂耗材管理、周边环境感知等智能化为突破,推动数智化改造。同时重庆探索性建设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目前水质AI实验室已初步实现水质采样、检测的集成化、自动化及全流程的可追踪化,待与实验室分拣系统对接完成,智慧化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数智化转型思路
为整合优化重构监测业务流程、增强生态环境数据信息产品生产加工全链条效能,充分发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的作用,下一步重庆市将积极申请开展监测数智化转型试点工作,建设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底座,全面提升监测网络感知能力、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强化高效能监测管理、实现高水平业务支撑,更好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的支撑和服务作用,助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一)打造感知中心,实现一网感知,形成智能化、全方位的监测感知能力
持续开展空气、地表水、噪声自动监测站点及仪器设备更新改造,实现设备状态诊断维护智能化、质控校准智能化、数据审核智能化、干扰识别智能化。配置岸边站、无人机等智能无人采样装备,升级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建设国产高光谱、雷达卫星数据批量自动化处理平台,提高快速解译能力和精度,构建多级产品反演业务化体系和推送共享机制。通过感知中心实现全市范围内各类物联感知设备的调度,为重庆市范围内感知设备应联尽联奠定基础。
(二)打造数据底座,实现多源融合,形成高质量、高可用的数据服务能力
积极参加监测标准制修订工作,规范数据生产、采集、传输、汇聚、加工、应用全过程。健全质量管理与量值溯源体系,实现数据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和穿透式监管。汇聚空、天、地环境监测数据及气象、水利、农业农村其他部门数据,建立各类数据之间的血缘关系和空间拓扑关系,进一步夯实数据底座,以系统查询、数据接口、订单式供给等多样化方式,提高监测数据共享与服务能力。
(三)打造智慧大脑,实现AI赋能,形成多要素、全流程的综合分析能力
一方面加强遥感等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建立多星融合、星地融合算法模型,建立理化机制与AI技术有机融合的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测预报模型。整合污染源监测相关数据信息,研发污染源清单动态反演、污染贡献热点网格评估等模型算法,将建立的数据审核算法、预测预报模型、评价分析方法等算法模型封装为能力组件,为数智化应用提供智慧能力。另一方面围绕行业知识智能辅助、监测能力评估、分析报告生成等重要场景,打造监测智能助手矩阵(渝小测),实现监测问题智答、监测试题智考、监测数据智查、监测能力智判、分析报告智成。
(作者系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余国东)
来源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
编辑 | 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