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混灰机械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媒体纵览 | 暑期实践变身环保课堂 环保教育如何从书本知识走向绿色行动力?(中国之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25 14:50:21   浏览次数:10  发布人:119a****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这个暑假,从社区街角、企业工厂到田野乡间、江河湖畔,学生们手持水质检测仪和垃圾钳,将广阔天地变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环保大课堂”。如今,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广受欢迎,逐渐让保护环境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科技赋能+寓教于乐,如何真正让环保教育从书本知识走向绿色行动力?今年暑期,来自全国各地16所高校的20支实践团队、300多名学子走进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他们深入草原、湿地、乡村一线

    这个暑假,从社区街角、企业工厂到田野乡间、江河湖畔,学生们手持水质检测仪和垃圾钳,将广阔天地变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环保大课堂”。如今,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广受欢迎,逐渐让保护环境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科技赋能+寓教于乐,如何真正让环保教育从书本知识走向绿色行动力?

    今年暑期,来自全国各地16所高校的20支实践团队、300多名学子走进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他们深入草原、湿地、乡村一线,从设计垃圾分类方案到为乡村生态旅游建言,围绕传播黄河生态文化等多个主题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彭梓琪也参与其中。

    彭梓琪:我和同学们在当周草原这里捡了好多游客丢的塑料袋和矿泉水瓶,以后我要随身带垃圾袋,看到垃圾就捡起来,还要告诉所有人:草原这么美,我们要好好爱护它呀!

    这个暑假期间,在安徽省黄山市,青少年们走进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大侦探”活动。活动中,专业人员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了水质检测的科普知识和仪器使用方法,并借助多参数水质检测箱,让大家亲身体验水质检测的全过程。

    学生康津彤: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保护环境需要科学方法,就像医生要用仪器诊断病情一样,我们要用专业设备监测环境,这些工具能帮我们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保护新安江。

    皖浙两省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新安江模式”,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吨好水。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中心副主任许玲介绍,目前,“新安江模式”已经在全国众多流域和省域复制推广。

    许玲:在这个暑假里,我们依托“一江清水润新安”合作区宣传品牌,创新设计了参观实践、科学检验、非遗体验等多元化的活动载体,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课。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生态环保、垃圾分类、气候变化等议题持续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从“校园碳足迹计算”到“社区垃圾分类现状观察”再到“河湖生态多样性调研”等等,近几年,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逐渐火热。

    马军:近几年特别是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新特点,一个是非常突出青少年的主体性,比如鼓励学生用Vlog等形式,自述或者采访他们的环保行动和自身感受,形成了非常有特点的传播方式。第二个特点就是和科技相结合,这点也是非常突出的,很多活动都融入了一些高科技的工具,像无人机、VR、AI人工智能、环保机器人等。第三个特点就是政府、学校、企业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形成了多方的联动,相关活动的设计注重吸引青少年去参与,突破了课堂单向灌输的形式,增加了很多体验,强调在动手的过程中边做边学。

    除了深入自然环境,学生们的实践课堂也延伸到了环保企业工厂。近日,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的40多名中小学生走进于都华赣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零距离”探索生活垃圾如何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点亮千家万户的清洁能源。在现场,巨大的玻璃幕墙后,机械抓手将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精准投入近千度的焚烧炉膛,通过智慧监控大屏,可以清晰地看到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如何驱动汽轮发电机高效运转。

    学生袁梓鑫:我今天来这里学习到了垃圾怎么变废为宝,特别是怎么变成电的,回去以后我们要更加爱护环境,学会废物利用。

    据了解,目前这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总发电量约为6960万千瓦时,能够满足3.4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赣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于都大队副大队长郭春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探访,帮助学生们树立“减少浪费、循环利用”的环保意识。

    郭春晖:现在正值暑假,我们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切身感受垃圾“变废为宝”的全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然后让他们掌握不同类型垃圾的回收利用原理,让学生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推动他们成为家庭、校园乃至社会中的环保践行者,助力形成绿色生活新风尚。

    那么,如何真正让环保教育走出书本知识,转化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绿色行动力?河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张冰洁认为,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张冰洁:一方面要把知识融入到我们日常的实践活动中,比如说变废为宝、垃圾分类科普等,是要让学生去参与其中的。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搭建一些实践场景,比如进入到社区去做相关的志愿服务,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向他人传递环保理念,也能够深化他们自身关于环保的认知度。再加上不断引导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环保的理念,慢慢就会内化成自觉的绿色行动。

    在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在环保教育的暑期实践中,“科技赋能”为“寓教于乐”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将成为拓展环保教育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方向。

    马军:通过科技的手段开展环保的宣教,会让我们之前觉得高深莫测的一些环保工作变得触手可及。在实践项目中,学生可以用各种便携的传感器去检测,用无人机去巡河,包括用各种大数据、AI的方式去分析处理这些结果。这些新奇的科技手段特别容易吸引年轻人,寓教于乐,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此外,在社会实践中要能够从行为改变的规律入手,让他们不只是参与暑期的这一次活动,而是能够真正转化成自己日常的环保行为,共同加入到美丽中国的建设。

    来源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记者 | 刘梦雅 焦健 谢元森 蔡薇 黄茹 魏娜 汪娜 陈石红 林岩 陈春兰 朱建勤 曹格桑

    编辑 | 张石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119a****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hunk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