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混灰机械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以身许国,以爱传家:郭永怀与李佩的双星辉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18 08:17:07   浏览次数:2  发布人:a6b9****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2018年7月18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郭永怀、李佩伉俪之名命名两颗小行星为“郭永怀星”与“李佩星”。郭永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李佩,著名语言学家,郭永怀夫人,长期负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工作,主持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的正式建立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严峻,中苏关系破裂,新中国在极度艰难的困

    编者按

    2018年7月18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郭永怀、李佩伉俪之名命名两颗小行星为“郭永怀星”与“李佩星”。

    郭永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李佩,著名语言学家,郭永怀夫人,长期负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工作,主持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的正式建立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严峻,中苏关系破裂,新中国在极度艰难的困境中,毅然踏上完全自力更生的科技强国之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郭永怀、李佩夫妇将个人命运深植于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书写下一段以科技报国、以智慧兴国的传奇篇章。

    他是寒门的贵子,她是富家成长的进步女性

    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从小放牛拾柴,9岁才上学。庆幸的是他成绩一直拔尖,先在南开大学攻读物理专业,后转到北京大学学习,成为光谱学专家饶毓泰的助教。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郭永怀

    来源 | 中国科学院官网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大停课,郭永怀目睹了日军飞机轰炸下家乡的满目疮痍,认定学习航空工程是更为迫切的救国之路,于是前往西南联大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1939年考取中英庚子赔款出国留学名额,次年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仅半年就拿到硕士学位。

    1941年,郭永怀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继续深造。在这里,郭永怀与钱学森熟识,他们是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的同门。郭永怀求学期间,在跨声速难题的理论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他获得博士学位后,拒绝了美国许多名校和企业的聘请,选择到动力学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康奈尔大学,参与创办航空研究院。

    美方给他一张表,上面有项选择:“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为美国服兵役?”虽不同意就会失去涉密研究资格,郭永怀还是毫不犹豫地填了“NO”。

    在康奈尔大学,郭永怀在一次学术报告上做主讲人,他遇见了前来旁听的留学生李佩,两人一见倾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郭永怀和李佩在康奈尔大学

    来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李佩出身富裕家庭,在北京一座花园洋房中长大。她是家中长女,下面还有三妹一弟,父亲为四个千金取名“珍珠珊环”。李佩原名李佩珍,她非常不喜欢这个名字,后来自己改名为“李佩”。

    父辈残留着旧时代的印记,李佩从北京四大教会名校之一的贝满女中毕业,同时考上了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父母要求她只能上女校,李佩为自己抗争,终于进到北京大学学经济。

    “七七”事变爆发,北京沦陷,大学停课,李佩一家搬到天津租界。李佩在天津女青年会排演的戏剧《娜拉》中饰演娜拉,戏剧源自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娜拉的形象也激励了无数积极探索中国未来出路的青年们。

    演出后不久,李佩便和两个女同学买了三张船票,远赴昆明西南联大。临走前,她拿走了家里的现金,还留给父亲500大洋的借条,就这样学娜拉出走,找寻自己的路。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少女时代的李佩

    来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西南联大,李佩任学生会副会长,其实那时就耳闻过校友郭永怀的名字,只是没什么交集。毕业后,李佩在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工作,她同情弱者,办工人夜校、福利社、图书馆和托儿所,帮助最底层的工人和妇女们学习知识、改善生活。1945年,李佩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并在大会上代表中国女性发声。1947年,她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在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

    郭永怀和李佩就这样在康奈尔大学相遇相知相爱,1948年2月,两人在纽约结婚。郭永怀是美国不可多得的高精尖技术人才,李佩为美国挑选出的外交官预备役教授中文,生活富足、幸福。但几年以后,两人决定抛弃美国优渥的生活,毅然回国。

    毅然回国献身核事业

    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议达成侨民可自由回国的协议后,钱学森便马上回国了。美国移民局劝郭永怀留下,得到答复也是回国,这是夫妇二人共同的决定,从此住所附近多了不少暗中监视的陌生人。

    为了表明回国的决心,让移民局不再刁难,郭永怀在送别野餐会上,将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扔进了火堆里,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而郭永怀却说:“为了回国,我早已把重要资料记在脑中。”

    回国后,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郭永怀和钱伟长担任副所长,力学研究所很快成长起来。偏偏这时,国际局势突变,苏联突然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撤走了所有设备和专家。

    1960年的一天,钱三强来找郭永怀,两人在书房足足谈了3个小时。正是这次拜访,将郭永怀的生命和中国核武器工业永远联系在一起。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从此郭永怀与妻子的爱情不再是风花雪月,而是严守国家机密。对郭永怀突然变得忙碌这件事,两人一个从来不讲,一个从不过问。李佩多年不知丈夫何时出差、何时归来、所为何事,她是很晚才知道丈夫承担着国家历史重任,但她心里多少猜到一点,因为加加林登上太空后,中国科学院频繁找钱学森、郭永怀开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郭永怀李佩夫妇和女儿郭芹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导弹核弹发射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在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时,郭永怀却因过度劳累瘫软在试验现场,他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1968年的一次试验中,郭永怀有了重大发现,他带着相关资料从青海赶往北京,不料天有不测风云,飞机不幸发生事故,郭永怀因公殉职,享年59岁。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他想到的却是用身体保护国家秘密安全。

    据说李佩听到丈夫不幸遇难的消息时,久久望向远方,好几个小时没说话。

    湍流卷不走她传奇的一生

    李佩在51岁时失去丈夫,在80岁时失去唯一的女儿郭芹。她从此孤身一人,却从未停下做事的脚步。湍流是郭永怀的研究课题,而李佩的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

    当年李佩和郭永怀刚回国时,中关村还处于兴建之初。虽然一批科研大楼和住宅楼已经建成,但是生活设施很不健全:没有商业网点,没有学校,没有医院,就连自来水都是问题。

    李佩出任西郊办公室副主任,和同事们四处奔走,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她汇聚起医学人才,亲自挑选护士,建立起临时诊所,这正是中关村医院的前身。有了看病的地方,教育问题仍是头等大事。在她的奔走下,原本只能用庙宇当校舍的保福寺小学,搬迁到中关村,并扩大了规模,加强了师资,后来发展成一所著名小学(即今天的中关村一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李佩(右一)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外籍教员玛丽

    来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书育人是郭永怀一生的梦想,李佩要在教师岗位上完成他未竟的遗愿。恢复高考不久,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邀请李佩出任外语教研室主任,此时她已60岁了。

    当年英语教学匮乏,李佩大刀阔斧改革,中国第一套研究生英语教材,主编一栏就写着李佩的名字。在美国部分大学的推荐信中,英文水平证明书只要有李佩的签名就能得到认可。就这样,李佩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送出国,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李佩的生命里不存在退休二字,她81岁那年开办中关村大讲堂,初衷是丰富老科学家们的退休生活,提高青年科学家人文素养。从1988年到2011年,600多场风雨无阻,李佩亲力亲为,从筹集经费到邀请专家,大讲堂内容无所不包,各领域的“名角儿”都曾登上过大讲堂,每次力学所大礼堂都会坐得满满当当。

    94岁那年,李佩终于忙不动了,不情愿地和中关村大讲堂说了再见。她终究闲不住,2011年为纪念钱学森100周年诞辰,李佩组织专家翻译的《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正式出版。

    她一生淡泊名利,2003年将郭永怀的“两弹一星”勋章捐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又将自己和丈夫的60万元积蓄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水电费单一样寻常,李佩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

    早在1965年,郭永怀和李佩夫妇就决定将多年积蓄48460元捐给国家,支持国家建设,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仅仅几十元,即使身为一级研究员的郭永怀月工资也不过375元。

    2017年1月12日凌晨,李佩先生溘然长逝。李佩的老朋友颜基义,曾用米兰·昆德拉的这句名言形容李佩:“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湍流卷走的,是李佩清逸的身影,卷不走的,是一部历经磨难却始终温润如光的传奇。

    参考文献:

    [1]缅怀李佩先生:一位不曾向命运屈服的真正女神[OL].CCTV国家记忆,2022-01-12.

    [2]美丽人生——李佩先生专访[OL].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01-13.

    [3]李佩:湍流卷不走的先生[N].中国青年报,2016-01-1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a6b9****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hunk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