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18日,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7月16日,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承办的第29分会场圆满举行。本分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郑莹、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伊守亮共同担任主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蓝兴英教授担任秘书长。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界的近百余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加会议,共同探讨以创新技术改造化工行业、迈向可持续能源未来的路径。
分会场以“未来能源和化工新流程”为主题,由加拿大西安大略郑莹教授、四川大学伊守亮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熊勤钢教授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韩晔华教授联合主持。
郑莹院士、伊守亮教授、熊勤钢教授、韩晔华教授共同主持
会议特别邀请了英国伯明翰大学丁玉龙院士、加拿大湖首大学Kozinski院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郑莹院士、日本大阪大学Nishiyama教授、东京工业大学Tago教授、加拿大湖首大学Fatehi教授、巴西航空理工学院de Lemos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樊栓狮教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万印华研究员、王慧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熊勤钢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陈小博教授、江南大学董亮亮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胡劲光副教授、加拿大湖首大学康康助理教授、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Leonzio助理教授、加拿大Benchmark International公司McDougall总裁等来自高校与企业的25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
分会上半场11位报告嘉宾
与会专家围绕能源转型背景下未来能源和化工新流程的趋势与进展,系统地交流了覆盖“原料替代—过程强化—终端利用”全链条的低碳解决方案。在原料端,探讨了生物质光/热精炼、功能木质素与生物炭工程等绿色碳源升级路径,以及流化床裂解、催化裂化和化学循环燃烧等塑料/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为行业注入了可持续原料;在过程端,分享了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碳循环—再利用”工艺创新以及二氧化碳捕集、等离子驱动催化、晶态水合物‑电加热耦合催化等 CO2 价值化技术,为深度减排和碳循环利用提供新思路;在资源与能源利用端,介绍了纳滤、复合膜及非贵金属涂层等高盐废水‑制氢膜分离工艺,以及电磁感应加热磁性颗粒、红氧中介锌电极、深循环液流电池等先进储能技术,为化工流程的灵活调峰与能源耦合提供支撑;在终端应用方面,展示了热化封井、油井渗流反应模拟、气体升级分离等新方法,显著提升了油气田安全生产水平。专家们一致认为,跨学科跨行业协同与伙伴式合作,加之数字化赋能,正成为推动新兴化工技术落地、加速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动力。
分会下半场14位报告嘉宾以及分会总结
在会场闭幕致辞中,秘书长蓝兴英教授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达诚挚谢意。她指出,分会场的各位专家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交流,展示了未来能源与化工新流程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是探索化工领域在完善学科建设、推动产业升级、支撑技术革新、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