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7月7—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山西考察调研。从承载抗战荣光、传承红色基因的百团大战纪念馆,到奋力突破产业升级瓶颈、驱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中,饱含着对三晋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许。重温抗战历史、鼓励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关心产业转型升级、强调发展与安全并重……习近平总书记的山西之行,为山西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擘画了清晰路径。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7月7日,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为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英雄事迹,重温光辉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纪念馆内的470余幅图片、200余件实物、10余处场景,生动记录了百团大战的战役过程,也留下了在这里战斗过的英雄们永恒的身影和不朽的精神。在纪念馆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同青少年学生和纪念馆工作人员亲切交流。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刻在了现场聆听的学生杨珺雅心中。这名11岁少年下定决心要牢记习爷爷的勉励,继承革命先烈们的爱国精神,努力学习,长大成为栋梁之材,为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贡献力量!
在馆内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中共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瑞萍深感重任在肩。她和团队的工作,正是赓续这用鲜血染红的基因。当地党史工作者深挖史料,编纂《中国共产党阳泉历史》四卷本和中小学思政课党史读本,将狼峪战场、南庄地道、磨河滩战斗旧址等变为“行走的思政课”。今年,她们将伟大抗战精神、百团大战精神,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坚定信念、严明纪律、无畏牺牲、紧密依靠群众等核心特质,作为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作风建设的生动教材和力量源泉。“未来,我们要继续深挖党史资料,加强研究阐释,加大宣传力度,讲好红色故事,把伟大的抗战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7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考察。他走进企业生产车间,详细了解煤气闸阀、电动翻板阀等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亚蓉至今仍难掩激动。她向记者介绍说,习近平总书记率先步入生产车间,认真观看着煤气闸阀、电动翻板阀等各类产品,从产品性能、技术优势,到生产工艺的每一道工序,再到销售市场的版图分布;从国内各区域的销售份额占比,到海外市场拓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每一个问题都问得细致入微,彰显出对企业发展的深深关切。
阀门是工业流体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被称作现代工业的“守门人”。氢气球阀主要用于控制高压氢气管道中的流体流动,实现开启、关闭、调节等功能。杨亚蓉向记者介绍,面对这一高端领域的重重技术壁垒,研发团队携手兰州理工大学,开启深度产学研合作。从主体材质的全球筛选,到密封技术的优化;从智能化调控模块的自主研发,到模拟各种极端工况进行反复测试,团队成员在无数个日夜中坚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这款氢能球阀在主体材质、密封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并经过高压环境下的压力测试、阀门开关稳定性测试,有效解决了高压密封泄漏等难题。”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部部长靳利铭表示。这项技术也为企业开拓高端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勉励企业员工说,我国的工业发展,过去是靠一榔头一锤子地敲,今天要靠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提升水平。
对此,杨亚蓉深有体会。她说,科技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阳泉阀门多年来发展壮大的关键密码。展望未来,她信心满满。她告诉记者,公司将持续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用于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智能化升级改造;加速推进智能化工厂建设,引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智能化控制。
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的精彩“蝶变”之路,是近年来山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山西这一典型资源型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山西传统制造业正向“新”借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瞄准市场、深度创新,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焦煤在线”等能源数智化平台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精准赋能……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吕其镁说,山西以“开放之姿”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使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与培育新质生产力相互促进,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山西方案”。
摆脱资源型路径依赖,并非意味着抛弃固有资源禀赋,而在于重新审视既有优势,并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性调整来突破困局。
煤炭工业互联网智算平台建成运行,华阳集团实现从煤炭采掘向新材料的华丽转身;晋南钢铁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钢—焦—化—氢”绿色低碳全产业链……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邰秀军说,山西始终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线,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累了重要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抓住创新核心驱动力,扎实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以创新赋能传统装备制造业。
从昔日“煤都”的单一资源依赖,到如今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多元产业的蓬勃兴起;从资源枯竭的隐忧,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动能转换——三晋大地上,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深刻变革正在坚定推进。
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
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党中央交给山西的一项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重点要抓好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
曾几何时,“一煤独大”是山西产业结构最鲜明的标签。如今,从“一煤独大”到“多能互补”能源结构的优化更令人瞩目。近年来,山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5.8%,超过煤电装机,标志着能源结构发生重大转型。风电光伏装机占比已超49%,2024年新能源外送交易电量创历史新高,绿电外送交易电量位居全国第一。在孝义市,氢能产业异军突起;潞安18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是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基合成油装置,生产高端蜡、特种燃料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煤炭从燃料向原料、材料的华丽转变。
“十余年来,山西在能源结构、产业体系、体制机制、开放格局转型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吕其镁分析道,“这些成就为山西未来转型奠定了深厚的能源体系基础和制度创新基础”。
近年来,山西不仅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而且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逐步形成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太钢集团研发生产的“手撕钢”(超薄精密不锈钢带材)薄如蝉翼,打破国外垄断,是山西材料产业迈向高端的标志性产品;吉利汽车晋中基地,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在太重集团,全球最大起重量铸造起重机彰显着“山西制造”的硬实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正重塑山西的经济版图。
“山西追‘新’逐‘绿’,以摆脱煤炭路径依赖、培育多元产业生态为核心,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向‘多业并举’的突破。”吕其镁表示。
邰秀军说,抓住创新核心驱动力,扎实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同时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山西转型的重要经验。
转型发展,安全稳定是底线,民生福祉是根本。面对煤矿整合、产能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山西多措并举,确保转型发展的同时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邰秀军说,山西始终将民生保障作为转型前提,在产业调整中优先保障就业稳定,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政策帮助传统产业工人转岗就业。同时,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推出系列惠民举措,让转型成果更多惠及群众。“这一原则确保产业调整不因民生问题引发社会波动,实现发展与民生的良性循环。”
在生态环境领域,山西严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山西在能源开发中同步推进生态修复,深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达到绿色矿山标准的在产大型煤矿超过50%。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太行山吕梁山生态治理等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3万平方公里。同时探索“生态+产业”模式,将生态修复与文旅、康养等产业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在邰秀军看来,山西坚持民生为本,将民生保障作为转型前提,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强化安全监管与发展质量并重,切实守住了安全稳定底线。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山西模式’需要总结与理论提升。”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刘庚告诉记者,要对山西近年来在能源革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生态修复、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探索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深度案例研究和效果评估;尝试提炼具有山西特色且对其他资源型地区具有借鉴意义的转型路径、治理经验和制度创新;探索构建中国特色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论框架。
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征途上,山西的步伐坚实而清晰:能源结构向绿而生,产业布局日益多元,民生底线牢牢坚守。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三晋大地徐徐铺展。
本报记者:张杰 张清俐 贾宝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程可心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