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塔城地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坚持把“铸牢”主线贯穿地区各项工作全过程,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奋斗、并肩前行,加快推进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建设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兵地融合发展边疆治理先行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民族报2025年7月22日第1版。
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地委“铸牢”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建立地区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印发有形有感有效“铸牢”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章立制,压实责任、形成合力。将“铸牢”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范畴,纳入政治考察、巡察、政绩考核体系,纳入人大监督、政协协商议政等工作内容,把相关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构建起责任明晰、监督有力、保障到位的工作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把“铸牢”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地区社会主义学院等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全面提升党政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在新疆塔城市举办的塔塔尔族撒班节活动现场,当地居民展示塔塔尔族传统糕点(2024年6月2日摄)。新华社发(马合巴勒·木尔扎汗 摄)
坚持示范引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活动为载体,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示范社区、示范村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微”行动,推广基层党组织书记担任“讲解员”、从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干部为“指导员”经验,培育“一县一品”“一点一品”特色品牌。深入挖掘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发挥“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魏德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沙勒克江·依明等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各族群众从榜样中汲取团结力量。塔城市哈尔墩社区两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构建互嵌式社区的“哈尔墩经验”吸引疆内外1000余批次、1.8万余人次参观学习交流。
▲在新疆塔城市文化广场,练习手风琴的孩子随着琴声翩翩起舞(2024年7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增强文化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塔城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塔城地区建立塔城地域特色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发展机制,深入阐释土尔扈特部东归驻防、达斡尔族和锡伯族官兵西迁驻守塔尔巴哈台、巴什拜抗美援朝捐飞机等英雄事迹,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健全“铸牢”宣传教育机制,建立地县乡村四级“铸牢”展览馆(史馆),成立“丝绸之路”新疆·塔城文学馆,吸纳王蒙等9名全国知名作家入驻,《塔城地区民族团结志》启动编撰,展现塔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家园之恋》《爱在塔城》等舞台情景剧在国内外巡演。精心打造额敏冰雪文化旅游节、乌苏啤酒节等特色品牌活动,建成锦裕五味里、榆柳巷、哈尔墩红街等民族团结示范街、模范长廊,展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强化情感共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引导各族群众共度传统节日,融入邻里“百家宴”“百日文化广场”等系列活动,共跳融情舞、共唱团结歌。塔城地区与相邻兵团4个师(市)签订共创“铸牢”示范区协议,打造“百村联百连”品牌,兵地双方通过“教+文+农+边+岸”融合发展,解锁民族团结新密码。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4年组织1.2万名青少年赴疆内外开展“祖国情·中华行”研学活动。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依托“一部手机游塔城”,探索“草原+”新模式,集中资源打造“库鲁斯台草原+口岸+阿拉湖”精品旅游线路,吸引3300万余名外地游客来塔城观光旅游。成功举办4届新疆塔城国际手风琴文化艺术节、“丝绸之路”手风琴音乐盛典,搭建文化交流、情感交融的平台。优化“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援疆省份辽宁省和塔城地区开展“八共同、八联谊”结对认亲系列活动,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24年9月27日,在新疆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举行的“邻里节百家宴”现场,居民在品尝各色美食。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
夯实物质基础,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大力构建具有塔城特色的“5+2”现代化产业体系,紧抓“四大机遇”、加快“五区”建设,实施“十大工程”,特别是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和援疆资金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蓬勃发展。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已累计入驻各类企业146家,惠及塔额盆地70万各族群众的天然气利民工程建成通气,“铁(路)公(路)机(场)”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塔城千泉机场与疆内外13个城市实现通航。今年一季度,塔城地区地方生产总值185.09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位居全疆第二,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推进依法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找准依法治疆切入点,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加强普法教育,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纳入地方普法规划,将职能部门贯彻实施情况纳入人大监督重要内容,推进普法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等场所,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用好用活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地县乡“三级示范引领”制度,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推进诉源治理、多元化解,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裕民县江格斯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新征程上,塔城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凝心聚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塔城篇章。
(作者支现伟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委书记)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李翠 丛蓉
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看完了,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