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混灰机械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这场国际盛会的吉祥物“智龙”现身!来自海淀中学生的创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01 13:42:57   浏览次数:1  发布人:24af****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走进布置一新的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只“未来智龙”的形象随处可见身披多彩鳞片,头顶软萌曲角它就是即将于8月2日开启的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OAI)的吉祥物“智龙(Z-Loong)”从校园吉祥物到国际使者“最初选择‘龙娃’为原型,是因为想和十一学校有所关联。”谈起设计初衷,高二学生宋依洋的眼睛里闪着光。作为学校吉祥物,“龙娃”承载着十一学子共同的校园记忆。但在宋依洋的创作下,这个熟悉的形象


    走进布置一新的

    北京市十一学校

    一只“未来智龙”的形象

    随处可见

    身披多彩鳞片,头顶软萌曲角

    它就是即将于8月2日开启的

    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

    (IOAI)的

    吉祥物“智龙(Z-Loong)”


    从校园吉祥物到国际使者

    “最初选择‘龙娃’为原型,是因为想和十一学校有所关联。”谈起设计初衷,高二学生宋依洋的眼睛里闪着光。作为学校吉祥物,“龙娃”承载着十一学子共同的校园记忆。但在宋依洋的创作下,这个熟悉的形象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圆润的轮廓保留了原有的亲和力,而磨砂质感的视觉效果和多彩的麟角则为它注入了未来感。


    在色彩选择上,宋依洋采用了蓝、红、黄、绿等明快的色调——这些不仅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徽上的颜色,更分别象征着智慧、勇气、活力与生机。

    “智龙的数字形象是透明磨砂质感,象征着打破边界和接纳不同文化。”宋依洋说。在她看来,这个设计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向世界传递中国青少年对科技与文化的理解: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

    AI画笔下的传统新生

    从纸面草图到立体数字人

    “智龙”的诞生过程

    本身就是一场科技与艺术的对话

    宋依洋坦言,最初的AI绘图尝试并不顺利。“只是给出‘让它变得更有科技感’的提示词,效果并不理想。”她笑着说。于是她开始学习用更精确的指令与AI工具沟通,逐步掌握了这门“与机器共舞”的艺术。

    “AI绘画软件能根据描述快速生成多种方案,大大提高了构思效率。”宋依洋表示。但让“智龙”活起来,是由智谱AI旗下聆心智能团队和数字人团队通过大模态多种技术实现的。聆心智能CEO郑叔亮介绍,团队通过AI生成3D模型后,再由人工建模师精细调优,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高精度复刻。

    “数字人技术是一种全新载体。”郑叔亮说,“我们不仅让模型动起来,还为它装上了‘大脑’——接入了多模态大模型,使其具备视觉理解和语言交互能力。”这意味着“智龙”不仅是静态的吉祥物,更能以生动灵活的方式与参赛者互动,甚至在未来衍生出更多故事和动画。



    一场跨越文化的科技对话

    当“智龙”形象最终确定时

    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标识

    更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桥梁

    “传统文化是根本,现代科技是手段。”

    宋依洋这样理解二者的关系

    在她看来

    “智龙”既延续了中华龙图腾的精神内核

    又以AI时代的语言重新诠释了这份传承

    这种文化表达恰好呼应了IOAI的活动精神。作为全球首个聚焦中学生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的高水平学术活动,IOAI首次落地中国,就吸引了80支国际代表队参与。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智龙”承载着中国青少年对科技创新的独特理解。


    随着IOAI临近,“智龙”已活跃在十一学校的各个角落,在海报或电子屏上向全球学子问好。这个融合了学生创意、学校文化与前沿科技的吉祥物,正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着这场国际活动的主题——在这里,代码不仅是技术切磋的语言,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当全球顶尖AI少年齐聚海淀

    他们将以“代码”会友

    在科技创新与文化交流中展开对话

    而“智龙”将作为这场对话的特殊见证者

    默默诉说着

    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关于一所学校

    如何将文化基因注入科技血脉

    关于中国青少年如何用AI的画笔

    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色彩

    记者:李平

    编辑:李祎乔

    推荐 · 阅读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24af****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hunk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