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布置一新的
北京市十一学校
一只“未来智龙”的形象
随处可见
身披多彩鳞片,头顶软萌曲角
它就是即将于8月2日开启的
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
(IOAI)的
吉祥物“智龙(Z-Loong)”
从校园吉祥物到国际使者
“最初选择‘龙娃’为原型,是因为想和十一学校有所关联。”谈起设计初衷,高二学生宋依洋的眼睛里闪着光。作为学校吉祥物,“龙娃”承载着十一学子共同的校园记忆。但在宋依洋的创作下,这个熟悉的形象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圆润的轮廓保留了原有的亲和力,而磨砂质感的视觉效果和多彩的麟角则为它注入了未来感。
在色彩选择上,宋依洋采用了蓝、红、黄、绿等明快的色调——这些不仅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徽上的颜色,更分别象征着智慧、勇气、活力与生机。
“智龙的数字形象是透明磨砂质感,象征着打破边界和接纳不同文化。”宋依洋说。在她看来,这个设计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向世界传递中国青少年对科技与文化的理解: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
AI画笔下的传统新生
从纸面草图到立体数字人
“智龙”的诞生过程
本身就是一场科技与艺术的对话
宋依洋坦言,最初的AI绘图尝试并不顺利。“只是给出‘让它变得更有科技感’的提示词,效果并不理想。”她笑着说。于是她开始学习用更精确的指令与AI工具沟通,逐步掌握了这门“与机器共舞”的艺术。
“AI绘画软件能根据描述快速生成多种方案,大大提高了构思效率。”宋依洋表示。但让“智龙”活起来,是由智谱AI旗下聆心智能团队和数字人团队通过大模态多种技术实现的。聆心智能CEO郑叔亮介绍,团队通过AI生成3D模型后,再由人工建模师精细调优,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高精度复刻。
“数字人技术是一种全新载体。”郑叔亮说,“我们不仅让模型动起来,还为它装上了‘大脑’——接入了多模态大模型,使其具备视觉理解和语言交互能力。”这意味着“智龙”不仅是静态的吉祥物,更能以生动灵活的方式与参赛者互动,甚至在未来衍生出更多故事和动画。
一场跨越文化的科技对话
当“智龙”形象最终确定时
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标识
更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桥梁
“传统文化是根本,现代科技是手段。”
宋依洋这样理解二者的关系
在她看来
“智龙”既延续了中华龙图腾的精神内核
又以AI时代的语言重新诠释了这份传承
这种文化表达恰好呼应了IOAI的活动精神。作为全球首个聚焦中学生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的高水平学术活动,IOAI首次落地中国,就吸引了80支国际代表队参与。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智龙”承载着中国青少年对科技创新的独特理解。
随着IOAI临近,“智龙”已活跃在十一学校的各个角落,在海报或电子屏上向全球学子问好。这个融合了学生创意、学校文化与前沿科技的吉祥物,正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着这场国际活动的主题——在这里,代码不仅是技术切磋的语言,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当全球顶尖AI少年齐聚海淀
他们将以“代码”会友
在科技创新与文化交流中展开对话
而“智龙”将作为这场对话的特殊见证者
默默诉说着
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关于一所学校
如何将文化基因注入科技血脉
关于中国青少年如何用AI的画笔
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色彩
记者:李平
编辑:李祎乔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