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混灰机械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夜读 | 倪光南:代码铸就中国“芯”,一生赤诚报国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30 21:38:50   浏览次数:1  发布人:3b35****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倪光南院士科学家故事集点击上方听全文朗读: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讲解队上世纪80年代,当历史的长卷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霓虹灯光中缓缓展开,那些闪烁的代码与炽热的芯片背后,屹立着一位中国计算机领域的拓荒者。回溯他的科研轨迹,在代码与芯片交织的篇章中,跳动着一颗科学家炽热的赤子之心。他就是“中国芯”的守护者——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耄耋之年的倪光南伫立于中关村双螺旋地标之前,其身影与时代的剪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倪光南院士

    科学家故事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点击上方听全文

    朗读: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讲解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上世纪80年代,当历史的长卷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霓虹灯光中缓缓展开,那些闪烁的代码与炽热的芯片背后,屹立着一位中国计算机领域的拓荒者。回溯他的科研轨迹,在代码与芯片交织的篇章中,跳动着一颗科学家炽热的赤子之心。他就是“中国芯”的守护者——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耄耋之年的倪光南伫立于中关村双螺旋地标之前,其身影与时代的剪影交相辉映。在芯片突围的征途上,他将“中国”二字镌刻进二进制的数字世界,为科学家精神注入了鲜活的注脚。他并非神话中的英雄,而是以一生的坚守,点亮了民族科技复兴的璀璨星途。“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使倪光南成为半导体世界里最温暖的灯塔。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1

    ·家国情怀的启蒙·

    “我出生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年代,从小就随父母经历了逃难。国家和人民的苦难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沉痛的记忆。那时,我便明白,唯有国家强大,方能免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的记忆在倪光南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弱国无尊严”的深刻烙印。“我10岁时,上海解放了。自此,我亲眼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与成长。”

    小学老师的启蒙教育,使倪光南对数字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当老师讲述圆周率小数点后的无限延伸时,眼中闪烁的光芒,仿佛点燃了他探索未知的热情。中学时期,物理老师在实验室演示电磁感应现象,那些在磁场中旋转的铜线圈,为他开启了通往科技殿堂的大门。

    这一时期的倪光南,不仅沉迷于书本知识,更将好奇心转化为实践的动力。他用废旧零件组装出能运转的电动机,用硬纸板制作的航模在弄堂上空翱翔,用矿石收音机捕捉远方的电波。这些童年的“小玩意儿”,悄然为他日后在计算机领域开疆拓土埋下了种子。

    14岁时,倪光南制作出一台由七根真空电子管构成的收音机,竟能清晰地收听到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其性能甚至超越了当时市面上流行的熊猫牌收音机。这使他赢得了“小爱迪生”的美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2

    ·科技报国的初心·

    “出于对无线电制作的热爱,我报考了东南大学。”1956年,倪光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的前身)无线电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患有400度近视的他因买不起眼镜,不得不练就了自学的本领。课堂上,他专注捕捉老师讲解的每一个知识点;课后则泡在图书馆里,将《无线电原理》等专业书籍读得滚瓜烂熟。这种特殊的学习经历,培养了他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

    1961年,倪光南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工作。“当时我国还没有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所以早期从事计算机研究的人并不多。”

    当第一行代码在真空管中闪烁,当打印机吐出第一张运算结果,年轻的倪光南真切感受到了科技报国的自豪感。“119机是我们国家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这台机器功能强大,性能稳定,为国家‘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几十年过去,再次提及119机的特殊贡献时,倪光南仍倍感骄傲。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61年6月13日,计算所三室一组合影

    来源: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19机的内存由24000颗小磁芯组成,每颗小磁芯需人工穿接四根线才能投入使用,你能猜到它的内存容量是多少吗?仅有24K。而如今,一个普通U盘的容量便是它的数万倍。119机的运算速度为5万次,而现代家用电脑的速度已高达10亿次……”倪光南至今仍清晰记得,为攻克磁芯存储器的技术难关,他曾连续三个月吃住在实验室,在零下10℃的严寒中反复调试。当国产磁芯存储器终于稳定运行时,他的双手已布满冻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倪光南带队研制出的119电子管计算机

    来源: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事业的发展速度之迅猛,超乎想象。倪光南感慨地说:“踏入这一行,我觉得很幸运,因为总有层出不穷的研究课题。但另一方面,伴随而来的还有巨大的压力。如果你跟不上这个速度,看不到潮流。过一两年,你的知识就会变得没用了。”

    “洞察趋势”成为倪光南工作中的另一盏“明灯”。当时,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目睹倾注心血的计算机仅限于实验室,倪光南陷入深思:“何时我们才能实现自主研发计算机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这一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向“生产线”的愿景,为他日后投身产业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3

    ·汉字革命的突围·

    1981年,倪光南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访问经历,成为其科研生涯的关键转折点。他首次接触到微型计算机,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更令他深受触动的是,在多伦多街头目睹“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布鞋被廉价甩卖的场景。那一刻,“让高技术烙上中国印记”的坚定信念在他心中悄然萌发。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1年,倪光南在加拿大渥太华街头

    来源: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回国后,倪光南全身心投入汉字信息处理领域。1984年11月,计算机研究所成立了国有的“计算机公司”,倪光南加入该公司并担任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联想式汉卡”,成功突破了汉字输入速度的瓶颈。这项创新不仅使计算机能够“理解”中文,更让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将6763个方块字‘植入’微型计算机中,这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严峻考验,更是对当时内存极为有限的计算机的一次巨大挑战。”倪光南回忆道。在那个年代,计算机汉字处理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难关,而倪光南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克了这块“硬骨头”。

    当第一块汉卡成功装机,实验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其中夹杂着倪光南难以抑制的哽咽——他深知,这是中国计算机产业实现突破的关键一步。在研发过程中,倪光南创造性地提出了“上下文联想”算法。这种模拟人类思维的智能输入方式,相比当时流行的五笔输入法,效率提升了约40%。

    为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倪光南连续72小时守在计算机前,使用《人民日报》整版文章进行高强度测试。当系统准确无误地完成输入时,这位年近五旬的科学家像孩童般欢呼雀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4

    ·产业化的破冰·

    1985年,联想式汉卡正式推向市场。从北京中关村到全国各地,汉卡的热销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计算机普及的浪潮。在深圳电子展上,当看到用户排队抢购联想汉卡时,倪光南眼眶湿润了,“我们的技术,终于走出了实验室!”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6年的联想式汉卡

    来源: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为推广汉卡,倪光南率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巡回演示。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演讲中,他现场展示了利用汉卡实现“中英混排”的技术,将原本需耗时半小时的排版工作缩短至仅3分钟。这场精彩绝伦的技术展示,直接促成了西南地区300余所高校的采购订单。

    1988年,倪光南带领团队进军微机主板领域。在香港的简陋厂房内,他与工程师们同吃同住,夜以继日地攻克技术难题,常常为一个技术细节通宵达旦地讨论。当联想主板首次打入国际市场时,英国经销商竖起大拇指,赞叹道:“Made in China,Great!”

    1992年,倪光南主持开发的联想微机再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人民大会堂的颁奖仪式上,手捧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的倪光南,耳畔仿佛回响起童年时学唱的《来自新大陆》。那些在实验室度过的无数不眠之夜,那些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的瞬间,此刻都化作了眼角的泪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倪光南在联想微机生产基地

    来源: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同年,打有“联想制造”标记的主板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有2%的份额。联想微机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跃居榜首,达到了可观的规模。“我们付出的努力终于让‘中国制造’同高新技术连在一起了,这正是我多年来的梦想!”倪光南目光如炬。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5

    ·自主创新的坚守·

    当联想集团跻身全球PC前列之际,倪光南却将目光投向更为深层次的技术突破——自主芯片研发。他提出的“中国芯”计划,犹如在平静湖面投入巨石,激起层层波澜。然而,在商业利益与技术理想的碰撞中,这位科技赤子的坚定执着,最终未能抵挡现实的残酷。

    离开联想后的倪光南,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深耕芯片领域,奔走于学术界与产业界,积极呼吁“自主创新”。“只要还能动,我就要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倪光南始终致力于科技人才的培养,激励他们攻坚克难,为中国的核心技术掌握添砖加瓦。他常勉励年轻工程师们:“芯片是国之重器,我们这代人未竟的使命,要靠你们接力完成。”

    真正的科技自立,需要超越短期利益的战略眼光,需要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更需要代代相传的使命担当。如今,年近九旬的倪光南依然保持着工程师的严谨与激情。办公室墙上,泛黄的“联想式汉卡”专利证书与最新的芯片设计图纸交相辉映,见证着他跨越世纪的执着追求。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3b35****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hunk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