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案例中,中医药是否可以更早、更有效地进行干预?如何进一步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
“那个瞬间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面对的从来不是一个器官、一个系统,而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体现。”
近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首届中西医结合病例汇报大赛上,来自该院中医科的11名临床医师在病例汇报中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陆续与内分泌科、肿瘤科、临床营养科等多个科室开设中西医协同联合门诊,进行联合查房和多学科会诊。此次大赛充分展示了北京协和医院中西医协同的“协和模式”力量。
“古人云,医之有案,如弈者之谱,可按而复也。医案对于医者来说不仅能总结临床经验,更是进一步启迪思路、不断前行的基础。”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吴群励介绍,此次大赛从实际案例出发,聚焦多病种中西医诊疗规范,旨在提升青年医师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让青年医师在临床思维碰撞中收获成长、在反思总结中感悟得失。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是该院中医科的特色之一。已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一定经验的该院中医科住院医师李可歆,对刚入职不久遇到的一名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患者仍记忆犹新。
“这名72岁的患者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入院,我们积极控制患者血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经过反复宣教,患者依从性逐渐提升,也掌握了糖尿病相关知识,各项指标很快达标。然而,当我们认为治疗成功时,患者却并不高兴。”李可歆分享道,“原来,我们忽略了令患者倍感痛苦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李可歆意识到,患者住院期间,尽管血糖、血压等各项指标逐渐达标,但一直受带状疱疹困扰,情绪不佳,食欲、睡眠等情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临床中,我们一直习惯用指标的变化来定义治疗上的成功,但隐藏在指标背后的患者的真实感受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李可歆介绍,在后续治疗中,团队通过针灸等中医疗法缓解患者疼痛,中西医结合助力扶正祛邪,并联合皮肤科、心理科等科室医生进行综合干预和治疗。“只有当指标与感受同行、技术与人文并重,我们才能真正回归‘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李可歆感慨道。
在该院中医科谢骏主治医师的分享中,一名患有2型糖尿病合并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患者案例引发了讨论。该患者有糖尿病史,出现烦渴多饮、多尿、消瘦等可疑高血糖相关症状,病情进展快,伴全身乏力、意识淡漠、肌力进行性下降、低热,无法以糖尿病解释其病情全貌。谢骏介绍,经中医科、免疫内科、内分泌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会诊和全面筛查,排除其他可能性,团队将目光锁定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这一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少见的疾病上。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最终选择生脉饮合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后续加以滋阴生津、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之类中药,使患者症状得到很好控制。长期随访发现,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复盘发现,对于已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临床医生需要更加仔细甄别,拓宽思路,避免漏诊及误诊。同时,要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为患者健康提供坚实保障。”谢骏表示。
与此同时,提升急危重症临床救治能力至关重要。该院中医科张倩副主任医师分享了抢救一名肺栓塞猝死患者的临床实践。面对这名因呼吸困难入院的患者,首诊医生注意到诸多检测数据背后隐匿的风险,及时进行预警、治疗,并与接班团队仔细交接。随后,面对患者突发的意识丧失、心脏骤停症状,接班团队迅速启动心脏复苏和紧急溶栓,在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协作下挽救了患者性命。
大赛上分享的一个个案例提示,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哪怕是面对常见的临床症状,也要考虑其背后可能隐匿着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在纷繁的临床信息中抽丝剥茧、发现问题,考验着临床医师的判断力、专业性与责任感。
“今天的案例,无一不始于‘疑’,归于‘明’。”吴群励介绍,大赛参赛病例覆盖糖尿病、肺栓塞、多浆膜腔积液、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免疫性肌炎等病种,既能在典型案例中条分缕析,起到标准化临床路径示范作用,又能帮助临床医生在疑难病例中拨开迷雾,实现正确决策。
“希望大家以今日的思辨为起点,在‘融汇中西’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吴群励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 通讯员 王敬霞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