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混灰机械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现金补贴直达家庭是一项多方共赢之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9 10:59:08   浏览次数:2  发布人:89d6****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面向所有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发放育儿补贴,是新形势下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创新性改革举措。通过直达家庭的普惠性现金补贴,可以直接增加育儿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提高育儿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育儿补贴政策的实施,可有效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年轻人对生育的担忧;还会提高育儿家庭的消费能力,带动经济增长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是一项增进家庭福利、裨益社会福祉、实现多方共赢的政策选择。减轻家庭育儿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面向所有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发放育儿补贴,是新形势下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创新性改革举措。通过直达家庭的普惠性现金补贴,可以直接增加育儿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提高育儿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育儿补贴政策的实施,可有效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年轻人对生育的担忧;还会提高育儿家庭的消费能力,带动经济增长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是一项增进家庭福利、裨益社会福祉、实现多方共赢的政策选择。

    减轻家庭育儿负担一直是我国民生政策的重心之一。望子成龙是我国广大家长的普遍期望,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寄望子女能够成为有用之才、造福社会的良好传统,另一方面,也导致家庭育儿成本相对较高。我们调查发现,多数育儿家庭反映养育子女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生育、养育、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如将子女教育、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支出列入个人所得税优惠范围,持续推进教育“双减”政策、缓解家庭教育焦虑,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解决育儿家庭照料难题等,都受到育儿家庭的广泛欢迎。

    发放育儿补贴是以增收促减负的改革新举措。目前我国对育儿家庭的经济支持,更多的是从减负入手。发放育儿补贴,则是将政策重点放在直接增加育儿家庭可支配收入。这一政策不仅提高了家庭的消费能力,同时也给予了家庭更大的消费自主权,可以把钱花到最需要的地方。我们调查发现,我国家庭育儿支出的方向较为分散,如有的家庭希望增加儿童食品支出,有的家庭希望增加托育服务支出,有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住房支出等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现金补贴可以让每个家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消费,更好地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发放育儿补贴有助于提高我国人口的生育意愿。低生育率是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这也是我国不断完善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原因。发放育儿补贴是居民期待较高和普遍欢迎的生育支持政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生育支持的单一政策效果往往是有限的,需要综合实施多种支持政策,其中发放现金补贴是各类政策组合中不可或缺的措施。可以说,全面发放育儿补贴,补上了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发放育儿补贴还会带来扩大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育儿家庭是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之一,发放的育儿补贴90%以上会直接花到孩子身上,这也意味着每年会增加千亿元左右的消费支出。儿童消费又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将直接激发托育服务、家政、母婴用品、医疗保健等产业发展,间接带动家庭住房改善、亲子文旅等延伸产业发展,预期会进一步带动数千亿的经济增长,同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望形成“需求牵引投资、投资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

    发放育儿补贴利国利民,但要真正达到预期目标,政策落地是关键。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提高基层执行能力,把政策福利及时、高效地送到每个育儿家庭。同时,还要加强跟踪评估,及时发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群众诉求不断完善政策内容,让育儿补贴政策真正做到政府尽心、社会获益、群众满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所研究员 张本波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89d6****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hunk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